材料学院坚决贯彻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,深刻把握“总师育人文化”引领人才培养的内涵要义,紧扣国家战略需求、行业发展需要和科技前沿,集成学科优势,深耕产教融合,邀请多位教学名师、行业总师、知名教授等开展交流研讨,构建“材料英才”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,着力增强材料“总师型”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。
一、研讨情况
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、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,全面落实“总师育人文化”引领人才培养工作,11月6日上午,材料学院召开了“总师育人文化”走深走实专题研讨会。学院领导、各专业建设负责人、课程群负责人、行业总师、教师代表等参加了会议。会议由学院院长付前刚主持。付前刚致欢迎辞,对与会行业总师和教师代表表示热烈欢迎;学院党委书记李恒传达了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和学校“总师育人文化”引领人才培养的内涵要义;学院副院长罗皎汇报了学院“总师育人文化”引领人才培养工作的特色做法和下一步工作举措。随后,行业总师代表和教师代表纷纷结合自身教学、科研经历和对人才培养的思考,围绕“总师育人文化”内涵要义和构建创新型材料领域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交流研讨。通过此次会议,与会代表对“总师育人文化”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学院也将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特色,深入挖掘、梳理优秀教学案例和学生培养案例,深化校企协同实践育人,形成独有的材料学院“总师育人文化”,构建“材料英才”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。
图1 材料学院“总师育人文化”走深走实专项研讨会
二、学院情况
学院在“总师育人文化”引领人才培养工作走深走实工作中,坚持以思政育人为引领,通过优化招生环节和模式,邀请总师走进高中课堂,从中学生开始着手培养国防情怀。紧扣国家战略需求、行业发展需要和科技前沿,拓展“材料科学与工程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、复合材料与工程”传统专业内涵,外延“增材制造工程”新兴专业方向,形成了结构合理的“一院四专业”学科专业群。学院秉承“一强三新”理念,一是强队伍,打造“7院士、70+国家级人才”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和大院大所总师牵头的行业导师队伍,全程全方位指导本科生;二是新体系,从科研成果中引入新兴和交叉的科技思想充实教学成果培育过程,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向高质量课程和教材转化;三是新模式,依托10个院企联合实验室,以重大科学/工程问题为牵引,以100余项科创项目、创新竞赛、虚拟仿真课程为抓手,强化科教/产教融合育人;四是新平台,将13个国家级平台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,依托高新企业、红色资源等40个实习实践基地,强化“做中学”“学中悟”实践育人。以“一强三新”持续推动本科生“学习状态、思维方式、知识传授、解决问题”四大转变,建成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材料领域人才培养体系。
图2 材料学院落实学校“总师型”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
三、特色做法及成效
1.打造了高阶性、创新性的“航宇特色·材料引航”系列课程70余门
聚焦“高精尖缺”人才培养,布局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,增设“增材制造工程”专业,顺利通过“增材制造工程”专业学士学位授权资格,申请并获批学校微专业“3D打印技术”;充分发挥学院国家级领军人才优势,由李贺军院士领衔,9位杰青、长江坚持15年,为大一新生讲授《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》;8位行业总师组成“大国重器背后的故事”课程团队,讲工程案例,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和引领。学院打造具有高阶性、创新性、挑战性的“航宇特色·材料引航”系列前沿课程70余门。近5年,《材料力学性能》等4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,《高性能增材制造实验》获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,《高温热结构复合材料》等3门课程获陕西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,《现代分析测试方法》等2门课程获陕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,张磊磊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组一等奖。
图3 打造“航宇特色·材料引航”系列课程
2.稳步推进了特色“优势学科”方向的系列化、成套化高质量教材建设,布局 “前沿交叉学科” 方向的纸质、数字化等多形态教材
学院坚持“科教融合、学术育人”理念,以一流的科研成果支撑分层级、系列化、成套化、多形态本科教材建设。围绕传统特色“优势学科”,将24项国家高水平成果转化为教材内容,编撰了15本系列化教材。围绕“纳米能源”等前沿学科方向,推进Science、Nature Energ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论文成果向高质量教材转化,编撰了《功能材料基础》《材料智能设计与制造导论》《新型电化学储能电源设计与应用》等6本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。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向高质量教材转化,让科教融合进入本科生课堂。
图4 稳步建设特色高质量、多形态教材
3.以科技成果转化反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,搭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
学院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学研用发展模式,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创建了陕西华秦、西安铂力特、鑫垚、超晶、迪泰克、重庆两航等十余个高科技创新企业。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共建高水平教学平台,西安铂力特等发起并联合百余家学校、科研机构、行业企业等组建成立“全国数字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”;获批工信部“西北工业大学-西部超导-新材料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”和“西北工业大学-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、贵州航空产业城先进制造协同育人基地”,将行业企业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,通过基地建设、合编教材、课程建设、导师制、师资培训、创业指导和咨询、实习就业等渠道,实现校内外资源有机融合。同时,依托10个院企联合实验室,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,以重大工程问题为牵引,开展“企业出题—导师点题—学生解题”的“项目式”本科生答题新模式,强化产教融合育人。近3年,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,教师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项;学生在“三大赛”中获省奖以上20项:高教主赛道国赛金奖3项、银奖1项,省级奖项16项,获评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改革试点学院。获批大创项目共136项,其中国家级46项,萌创项目立项29项。学科竞赛获奖共52项,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3项、二等奖17项。
图5 搭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
4.坚持“又红又专”,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
坚持把党旗插在人才培养第一线,发挥好师生融合党支部与大院大所共建、CJ校企联聘、行业讲座教授等作用,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双促进、双提高。学院与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、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、中国航天科技六院十一所等30家院所、企业等开展校企支部共建,开展认知-生产-项目式“三阶段”实习,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科研成果助力大国重器研制和社会经济发展,培养学生投身军工事业的家国情怀。将实践育人、服务育人与组织育人有机结合,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依托延安、照金等丰富红色资源,开展“走初心之路,点亮红色中国”实践教学,打造爱国主义实践“金课”;开展同心抗疫、爱心支教、乡村振兴等特色活动,打造志愿服务和社会责任实践“金课”,提升群团工作成效。坚持党建带团建,引领广大青年高举团旗跟党走,青春建功新时代。近3年,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,本科生深造率达到77%,学生良好学风态势逐步形成,稀有金属材料与加工团队获校“三全育人”先进集体,获校级科研育人示范团队2个。学院团委入选首批陕西省高校团建标杆院系,“摆渡者青年志愿者服务队”入选“榜样100”全国最佳大学生社团。
图6 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
四、下一步工作举措
学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,深入推进“总师育人文化”引领人才培养工作走深走实,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。
1.挖掘国防元素的大师课,完善材料类AI赋能数字化的典型案例库,构建中学-本研贯通培养机制。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,完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。加大优质育人资源的投入力度,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,挖掘优秀教学案例,建设一批以知识图谱、AI课程等新形态应用为主的一流数智课程/教材,打造一批具有国防特色的精品教学课程/教材。
以大项目、大团队、大平台、大成果、大贡献为特色,优势赋能人才培养全过程。以科研合作协同育人为牵引,引导本科生真正加入科研团队,入真战场,上大舞台。依托大平台、大项目、大成果,探索本科生实习实践新模式,注重学生从0→1创新思维的培养,更要夯实学生从1→0的学科基础素养。
2.以“标志性成果”助推“总师型”人才培养。让科教融合进入本科生课堂,将教师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,聚焦“专业精、系统强、重实践、能担当”基本素养,邀请教学名师和行业总师讲工程案例,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和引领,培育学生科技报国的崇高信念和远大理想,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更多“总师型”人才。
(文稿:罗皎 审核:禹亮、李恒)